北京海淀区小升初电脑派位“不排外”

  7月8日清早,姜艾雯从女儿甜甜的学校领回了“小升初派位录取书”。对姜艾雯来说,这是来之不易的胜利。
  这是北京市海淀区第一年实行不分户籍统一电脑派位。甜甜是该举措的第一批受惠者。
  在过去的3个月里,姜艾雯几乎天天都在为甜甜的升学而烦恼。这个来自西北的女人经常背着一个挎包,奔走在北京市教委和海淀区教委之间,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打电话—联系家长、向教委咨询。“周一存的100元话费,不到周日就用完了。”
  姜艾雯联络一些家长向北京市教委和海淀区教委递交了《关于小升初不分户籍电脑派位统一录取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其后有2200多位家长的签名。
  没人能说清楚海淀区今年政策的“松口”与家长们的力争是否有关,但姜艾雯坚信,这个改变来自于家长们的“不放弃”。

  升学路是用钱铺出来的
  今年3月的一天,甜甜就读的小学开始让毕业班的学生填写“学生信息卡”,但甜甜却没有收到这张信息卡。班主任的解释是,非本市户口不能参加小升初电脑派位,所以不用填。“女儿回来以后就跟我说:‘妈妈,没有户口就是低人一等’。”这句话让姜艾雯没吃好饭,成了她为争取女儿能和北京孩子一样获得小升初电脑派位资格的最初动力。
  “她们班是重点班,只有甜甜和另外一个女孩是外地的。以前甜甜在的班都是外地孩子,他们的语文老师是以前打扫学校卫生的,我觉得实在不行,就把她转到重点班了。”姜艾雯没有想到,这样的环境让甜甜感觉到了压力。
  第二天,姜艾雯找到了甜甜的班主任,老师告诉她:因为没有本市户口,甜甜不能参加海淀区的小升初电脑派位,按规定她只能自行联系学校。
  送甜甜进小学时已经交了两千多元择校费的姜艾雯又开始四处联系中学。因为教委新一年的小升初政策还没有出,很多学校都不敢要价。
  “我没想让孩子上多好的学校,就想让她在家附近上学。”根据姜艾雯的了解,自己家附近中学的择校费一般都在两万元以上。
  2008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文件精神的意见(京政办发〔2008〕50号)》公布,其中第二条明确规定:“目前,本市已经做到对户籍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免除杂费,对公办学校中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免除杂费和借读费。为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本市将对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或借读费后还未覆盖的人群实施免费。”
  但这样的规定却并没有给姜艾雯一家带来切实的好处,许多过来人的说法也让姜艾雯对升学路上的“暗门”气愤难平。“很多学校收了钱连个收据、发票都不给你,就给你一个银行账号让你打钱进去;后来干脆就是让家长带着现金,直接交到学校的某个办公室里。他们就是怕教委查。”每当说到这些,姜艾雯就会瞪大眼睛,抓着包的手也攥得更紧了。
  “教委不允许收借读费,现在学校就管这个钱叫‘捐资助学款’。说是家长自愿交的,但谁是真正‘自愿’的呢?不交就不让你上!”姜艾雯苦恼地说。
  对于像甜甜这样在北京借读的孩子来说,升学路是一条用钱铺出来的路。
  姜艾雯觉得,海淀区教委不应该只为拥有北京户口的学生提供电脑派位的机会,应该像西城区一样“不分户籍统一派位”。据了解,自2008年起,北京市西城区在全区实行了不分户籍同等派位。即使没有北京户口,像甜甜这样的孩子也能够通过参加推优、特长生、电脑派位等方法升入初中。
  今年年初,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秀琴对外公布了新的北京市人口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增加到了1755万,其中外来人口50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9%。在另一份报告中,随迁子女的数量已经超过40万人。
  甜甜所在海淀区的外来人口比例更高。根据今年7月1日海淀区政府网站上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区常住人口293万人,流动人口155.4万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是53%。
  这些外来人口子女的就近入学问题一直缺乏强制性的政策保障。
  按照北京市在2004年8月发布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文件的意见》,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应持在京借读证明,非小学一年级借读学生还应出具原就读学校开具的学习证明,到暂住地附近的公办小学、初中或经批准的民办学校联系就读。
  2008年11月修订通过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非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因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本市工作或者居住需要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由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及儿童、少年的身份证明、居住证明、工作证明等材料,经居住地所在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确认后,到居住地所在区、县的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学校联系就读。”
  但“附近的学校”和“联系就读”就像是天上的月亮,大家都看得见,却鲜有人摘得到。
  “你也可以不给钱,”姜艾雯说到这个话题就会变得激动,嗓门也提高了,“那教委就是等所有小孩都派完位了,再安排你孩子,一般就只有离家很远、教育质量也不好的那几所学校了。”姜艾雯还特地去过那几所学校,学校的环境让她不满意:“80%都是外地孩子,因为不能中考,很多孩子初二初三就回老家了,老师也不好好教。”

  与海淀区教委六度会面
  为了给甜甜争取电脑派位的机会,姜艾雯开始联络和自己情况相同的家长,大家一起向海淀区教委请求“解决问题”。
  从3月12日开始,姜艾雯开始一次次跑海淀区教委。到4月13日北京市教委公布《关于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时,姜艾雯和其他家长已经和海淀区教委六度“会面”。这期间,家长们还找过一次北京市教委。
  幸运的时候,姜艾雯和10余名家长能在区政府的大楼里见到负责基础教育的领导,大家沟通一下怎么解决外地户口孩子的升学问题。姜艾雯喜欢把这种交流叫做“沟通”,“我们不叫上访,我们是来沟通问题的”,每当保安拦住她,她就会这样解释一番。
  也有不幸运的时候。4月的一天,姜艾雯和十几位家长在海淀区教委门口等了一个上午也没能进去,中午在保安室里草草吃了盒饭,才等到了楼里传出的通知——“领导上午出去开会了,下午可以见大家。”
  尽管不是次次顺利,但是家长们坚持每隔一周就去海淀区教委催一催,“等到文件出来就晚了”。
  每次见到领导,姜艾雯都会递上《建议》和新增加的签名。海淀区政府的大会议室,几乎每次都会被家长坐得满满的。有一次,还有一个奶奶带来了自己的小孙女。“家里生了个双胞胎,要是以后每个上学都要交好几万元,真是交不起。”
  参加“沟通”的家长队伍逐渐扩大,从甜甜的小学延伸到了周边小学,从应届的孩子延伸到了低年级的,甚至朝阳区、东城区的家长也找到姜艾雯,说要一起为孩子的事努力。
  “不要害怕,我们这是在要求正当的权利。”每次集合,姜艾雯都会举起手来,给大家鼓劲。甚至有一次,她跟阻止自己进门的小保安攀谈了起来,几句话问下来,发现这个小保安也是外地户口,初中毕业以后就出来上班了。“那你应该加入我们呀!”姜艾雯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动员那个小保安加入队伍。
  但无论是北京市教委还是海淀区教委,在新一年的政策公布前都没给家长透露什么口风。
  海淀区教委的领导跟家长解释,“海淀的资源比较紧张”,“如果算上农民工子弟学校,今年全区有1000多个学位没有办法解决”,希望大家能给教委一些时间。
  几乎每一次的“沟通”都会演变成一场激辩。
  “你们现在是争取这个派位的机会,还有很多北京的家长反对派位呢。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不能考试,教委也不好办。”一位接待家长的工作人员这样说。
  “海淀的资源紧张主要是因为很多其他区的家长也想让孩子来海淀上学,但是海淀区应该首先保障本区的孩子就近入学,而且目前电脑派位是最公平的。”这是家长们每次都要说的话。
  面对海淀区教委提出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一旦海淀放开政策会有大量流动人口涌入”的担忧,一位爸爸激动地表示:“国家教育资源不均衡是长期形成的‘果’,不能拿这个当成‘因’,不给我们的孩子提供学位。”
  让家长们想不通的是,海淀区教委的一位领导承认“海淀60%~70%的学校每班都不止40个人,一般都有45到50人”,但是为什么又按照市教委“每班40人”的标准计算出今年有1000多个学位缺口?
  “每年都说名额不够,但是每年这些孩子都上了学,只要家长交了钱就有名额。”一位妈妈不愿意接受“名额不够”这样的理由。
  “况且,就算有1000多个学位缺口存在,难道就因为有1000多人的学位没办法解决,就连能解决的那部分也不解决了吗?”又有一位爸爸站起来发问。
  “沟通”的场面常常会因为一两个家长情绪激动而暂停。遇到这样的情况,姜艾雯就轻轻拍几下桌子,对那些情绪激动的家长说:“咱们是来解决问题的。冷静点。好好说!”
  多次“沟通”却探不到消息,姜艾雯也会心烦。“你说咱们这样能成功吗?”有时她会小声问几个相熟的家长,得到的答案总是很相似:“就算今年不能成功,咱们也要继续努力,为后面的孩子争取!”

  苦等一个多月政策出台
  但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奔波,许多家长还是放弃了跟着姜艾雯跑教委这样的解决方式。“他们托关系,给孩子联系学校,交钱给送进去。”退出的人数不断增加,姜艾雯的眉头拧到了一起。
  4月初,姜艾雯带着甜甜报名参加了几个学校的考试。“有些中学会找一天下午,让家长带着孩子去考试,考语文数学,考好了交钱就能上。”这样的考试也是“小升初”的“暗门”之一。因为北京市教委的文件明确规定“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中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试和面试选拔学生”。因此,这样的考试没有正式的通知,考试的消息都是家长们私下交流得知的。
  虽然甜甜的学习成绩一直让姜艾雯满意,但姜艾雯认为甜甜去参加考试的那几所学校不行,没让甜甜走这扇“暗门”。
  今年4月7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认真做好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和宣传工作的通知(京教基[2010]11号)》。该《通知》称,将为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发放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和入学登记卡,并建立临时学籍登记表。文件中还要求“各中小学对主动到学校咨询和申请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要热情接待,积极予以接收。学校接收有困难的,要登记好学生的基本情况,由区县教委予以协调解决,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
  但在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记载的申请入学程序仍需要由家长持相关证明文件为其子女开具在京借读证明后,联系就读学校,而非和持有北京户籍的适龄学生一样,直接参加电脑派位。
  4月13日,姜艾雯苦等了一个多月的北京市教委《关于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京教基[2010]12号)》在北京市教委的网站上发布,该《意见》明确规定了“学校应首先接收服务片内学生,保证本片内每个应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在新学年开学时都能够入校就读,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失学”。《意见》要求各区县教委要“采取措施,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切实做好本区县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
  当天的人民网还刊登了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的《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一文。文中提到,“北京市教委还制定了三年规划,力争在2012年前基本解决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建设问题”。
  得到了这些消息后,家长们聚在一起,商量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北京市说了,但是海淀区的政策不出,到底能不能派位?”整整一个上午,5位妈妈围坐在一张小方桌前,反复讨论着两份文件和前一年的派位划片表。
  当时大家的最坏预计是:先让有北京户口的孩子派位,如果有名额,再解决外地孩子。
  终于,在6月的一天,甜甜领回了电脑派位的信息卡。在这份卡上,划分出了“区一”和“区二”。“区一”是甜甜小学所在的片区对应的几所中学,“区二”则是略远的一个片区。“北京的孩子只要填区一,甜甜等随迁子女则是区一、区二都要填,保证可以上一个学校。”姜艾雯说。
  7月8日,姜艾雯拿到了甜甜的录取通知书。“算是区二里挺好的学校了,我现在知道的只有三个外地孩子和甜甜一样分到了这个学校

    北京初中入学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发送 升学顺利
    速领 惊喜资料
    1
    来源: | 原文链接 | 报错?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